上回说到,陶器是两万年前由中国有虞氏发明,目的是将陶器作为酿酒容器。
图片
人类学会酿酒的历史远远早于两万年。因为一些动物在储存果实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间酿造出果酒来,传说中的猴儿酒就是如此酿成的。
历代对于猩猩猿猴之类会酿酒这事,历代多都有记载,摘抄数例如下。
明代学者李日华在《蓬栊夜话》中写道:黄山多猿猱,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,酝酿成酒,香气溢发,闻数百步。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,不可多,多即减酒痕,觉之,众猱伺得人,必嬲死之。袁枚在《子不语》也说:曹私忆此间得酒更佳,老人已知,引至一崖,有石覆小凹,澄碧而香,曰:“此猢狲酒也。”酌而共饮。屈大均也说:琼州多猿,射之辄腾跃树杪,于四周伐去竹木,然后张网得之。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,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,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,味最辣,然绝难得。清人陆祚蕃的《粤西偶记》云:平乐等府深山中,猿猴极多,善采百花酿酒。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,其酒多至数石,饮之香美异常,名曰猿酒。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,猿猴会酿酒,酿酒的原料都是采集的花果甚至稻米,这些原料与早期人类酿酒的原料是相同的,这些酿酒行为可能是从早期人类学习而来,也可能是与人类受到共同的启发而独立产生。
唯一不同的是,猿猴不会制造陶器,酿酒的容器都是利用天然的石洼、石穴或者是天然形成的树洞,这些都是无法移动的。也就是说,中国南方的人类最先发明陶器,实际上是为了创造可以移动的酿酒容器,证明此时中国南方人类的饮酒行为已经相当普遍。
中国南方猿猴和猩猩的饮酒活动也非常盛行,已经达到嗜酒如命的程度。
高诱注《淮南子》的时候就说:
“猩猩……嗜酒,人以酒搏之,饮而不耐息,不知当醉,以禽其身”。李贤注《西南夷传》的时候也引《南中志》说:
猩猩在此谷中,行无常路,百数为群。土人以酒若糟,设于路。又喜屩子,土人织草为屩,数十量相连结。猩猩在山谷,见酒及屩,知其设张者,即知张者先祖名字。乃呼其名而骂云:'奴欲张我!’舍之而去。去而又还,相呼试共尝酒。初尝少许,又取屩子着之。若进两三升,便大醉。人出收之,屩子相连不得去,执还内牢中。就连猩猩都已经养成了嗜酒的习性,可知这种饮酒的传统源远流长。但是人类与猿猴的不同,就在于人类不但能够发明酿酒的陶容器,而且还围绕饮酒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的克制行为,从而诞生了人类最早的礼制,进入了礼乐文明的时代。
陶器,就是最早的礼器,它不仅是人类继学会用火之后最伟大的发明,更是人类进入礼乐文明的标志!
地球上最早进入礼乐文明的中国南方人类,在距今最少一万年以前创造了大量成熟文字,以文字的形式将这种饮酒礼记录下来。
从这些早期文字的记录来看,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万年前早期人类文明的样子。
这些人类最早的文字,就是中国南方长江下游有虞氏在一万年以前创造并使用的成熟文字,商代广泛使用的甲骨文,就是这种有虞氏在一万年以前创造的文字。
甲骨文里的“饮”字,就是两万年前人类饮酒礼的形象写照。下图就是一万年以前有虞氏文字里的“饮”字。
图片
这个一万年以前的“饮”字里面包含了巨大丰富的信息量,从中生动地反映出两万年以前人类礼乐文明社会的场景。这也就是抱雪斋开创人类文字考古学最伟大的意义所在:唯有中国有虞氏首创的文字,才能够如此清晰记录人类饮酒礼的历史,历经万年仍然能够清晰再现当年的场景!
让我们来细看这个“饮”字,它怎么可能是三千年前商代才创造的文字?这个文字描绘的:是一个人站在一个尖底酒瓶旁边,低着头用一根吸管朝酒瓶里面吮吸饮酒的样子。
图片
上图中类似这样子的尖底酒瓶,是甲骨文中所有酒器的标准造型,而这样尖底造型的酒器,在一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里面有,在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非常盛行,但是到了五千年前就已经全部从中原消失,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人连见都没见过这些酒瓶,怎么可能会在饮酒的“饮”字里画出这样的酒瓶来?
就连几年前的中国砖家学者们,看到这样的尖底酒瓶也是压根不认识,瞎猜这是什么汲水器,据说还为此做了汲水实验……~~~
事实上,尖底造型的酒器,是南方首创,比如江西仙人洞这个两万年以前的陶制大口尊,就是标准的酿酒器,口大底小,与北方的酿酒器完全不同——距今一万年以前的北方陶器,底部都是平的,所以考古学家们按照南北方陶器的底部特征,划分为“圜底器”和“平底器”两种。如下图所示:
图片
甲骨文中的酒器都是尖底造型,这已经充分表明,甲骨文是使用南方陶器的人创造的,这些人毫无疑问就是以“尚陶”著称的有虞氏,他们一万年以前生活在中国南方长江下游,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上山文化,地球上人类最早也是最先进的礼乐文明。
记载了中华万年礼乐文明的《礼记》记载:
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,祖颛顼而宗尧。这位颛顼,被有虞氏奉为祖先,和今天南方楚国人追认的祖先一样。
楚人以颛顼帝高阳为祖,比如楚大夫屈原《离骚》里面就说自己是“帝高阳之苗裔兮”。
前不久刚刚发掘的楚王大墓武王墩,在墓中青铜器上发现了楚王的姓名,你猜楚王的姓氏是什么?
饮,饮酒饮。
繁体字里的“饮”本写作“㱃”,从“酓”。这个酓,仍然保留着和甲骨文里面一模一样的造型,是一个人站在一个“酉”形的尖底酒坛子旁边饮酒的样子!
有图有真相:
图片
饮酒礼起源于两万年前的中国南方有虞氏,直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王族还在以“饮”字为姓,可见华夏文明历史之久远!
从陶器也就是饮酒礼器的传播来看,大约1.6万年以前,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已经接受了饮酒礼的影响,其中山东临淄的赵家徐姚遗址,就是目前所见保存下来最早的饮酒礼遗存。
距今1.3万年前的赵家徐姚遗址,是华北地区发现最早、数量最多陶器的地点,其出土的陶制品中除陶容器残片外,还包括接近百件具有一定型态的陶塑。同时,该遗址还存在大规模用火遗迹及多处堆积较薄的火塘,呈现出一种类似于一次性直接消费的原生堆积,这些遗存反映的是这里很可能曾进行过大规模“仪式”活动。好,划重点,“火塘”。
火塘长这个样子。
图片
人类用火已经上百万年的历史,火塘,自然也是人类用火传统的最早遗存。
火塘和陶器,加上酒,这就是人类最早礼乐文明的完整场景。
一大群人,围着火塘,在酿酒的尖底瓶里面用吸管喝酒。
图片
这样的场景,直到今天依然存在,而且在中国南方,两万年来从未改变。
图片
图片
从陶器的传播,我们可以看到中华礼乐文明向世界传播的鲜明路线。
牛逼哄哄的古埃及苏美尔,在两万年来的华夏礼乐文明和上万年以前的文字史面前,都是孙子中的孙子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